Talent & Tech Asia Summit 2024
human resources online

建立傷健共融職場要突破的5大盲點

READ IN ENGLISH

殘疾人士佔世界人口約15%,但現存的殘疾人士就業研究大多側重於就業狀況,很少關注就業質量和其他可能影響工作體驗的因素。

由美國密歇根大學迪爾伯恩分校的Joy Beatty、瑞士聖加侖大學的Stephan Boehm、印度班加羅爾管理學院的Mukta Kulkarni、美國杜蘭大學的Adrienne Colella和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David Baldridge共同進行的新研究嘗試填補這個重要的盲點,以了解人們在職場如何對待殘疾人士

研究人員審閱88項關於人們在職場對待殘疾人士的研究,並找出了以下5大盲點,以支持更傷健共融職場的發展:

  1. 明確界定殘疾定義。研究人員常以不同方式使用「殘疾人士」這個術語,有時沒有清楚指明研究結果涵蓋哪個群體。
  2. 重新定義事業成功。儘管成功往往與升職相提並論,但殘疾人士可能會拒絕晉升,或尋求調整職務、就業保障、作息平衡等。採用新方法來準確衡量事業成功,可加深對包容性人力資源政策的理解。
  3. 過度依賴有限的現存數據。在職殘疾人士相關數據可能難以獲得,因此可供參考的數據有限,導致過度依賴幾個大型政府數據源。
  4. 當前研究忽視國內情況,過度集中於研究美國人口。美國殘疾人士的待遇可能與中國或印度的有所不同,可是現存大部分研究過度集中於美國殘疾人士,忽略了其他國家民族。
  5. 只看殘疾,忽略其他個人身分。 需要更深入檢視除殘疾以外的個人和身分差異。

Beatty評論指:「殘疾身分與其他身分共存,因此性別、年齡、種族、性取向和宗教信仰可以很多元化。認識這種多元性,並採用更複雜的身分模型,有助企業變得更具包容性。」

Baldridge已將研究結果化為具體行動。他目前正開展工作項目,分別從隔離和整合的角度檢視殘疾員工在某種狀況下工作會否影響其事業發展。他還研究殘疾、教育水平和收入之間的關係,探討這三個因素可能的相互影響。

他表示:「這個例子表明可跳出一個人的就業狀況,更深入關注他們的就業質量。」

該研究結果最近發表於《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期刊。

圖片來源/123RF

Follow us on Telegram and on Instagram @humanresourcesonline for all the latest HR and manpower news from around the region!

Free newsletter

Get the daily lowdown on Asia's top Human Resources stories.

We break down the big and messy topics of the day so you're updated on the most important developments in Asia's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 for free.

subscribe now open in new window